“其实中医、西医是相通的,中医也好、西医也好,终究寻求两大方针,一是生计率,二是日子质量。”
来历丨医学界智库
“我这样建议用手术医治急性阑尾炎的外科医师,居然亲历了针灸治好儿子、妻子和母亲的急性阑尾炎病例。特别是91岁的母亲,急性阑尾炎穿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仅用针灸兼并1/4量的抗菌药物医治9天而愈,直到她96岁逝世未再复发,给我留下了针灸确能看病的形象。”
我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肝癌研究生所长汤钊猷教授这样回忆起自己新作《西学中,创我国新医学》。
汤钊猷院士
反思:将看病看作修补机器
作为一个西医院士,汤院士为何会对中医情有独钟?
本来,汤院士虽为西医院士,他自己却有许多的中西医临床实践、日子工作中所见所感也让他对中医发生爱好。他的老伴、出名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李其松教授,曾使用中西医结合专长治好许多疑难杂症,让他深感有必要将这些阅历、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李其松教授80多岁高龄母亲患肺炎住院病危,她不忍母亲遭受切开气管苦楚,考虑一再,决议出院。出院后,她依据“肺与大肠相表里”,开了中药,将“肺”中剩余的水分经过大便排出,她的母亲3天就能下床,7天治好,还能打麻将。
但是,2016年7月,李其松教授忽然腹痛高热,进了急诊,病况扶摇直上。住院第16天,因肺炎加剧,李教授不得不承受气管切开。
对此汤院士直言很痛心,一个曾成功使别人革除气管切开的医师,自己却未能享受到这一医治方法。
在终究的半年里,李其松教授逐步没了精气神,瘦成皮包骨头,插管由2根逐步增至7根,住院时刻由一周拖至半年。
相伴59年老伴的离去,让汤院士身心俱疲,但他却在沉痛之余认识到,李教授的惋惜不在医护,而在于现代医学的缺乏,患者的生命尽管得到连续,但已无日子质量可言。
确实,假如没有医学影像查看,肾路结石导致尿路感染的确诊将无法清晰;
假如没有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吸入性肺炎危机就无法度过;
假如没有各种脏器的功用化验,药物的“用”与“停”就无法决议;
一言以蔽之,现代医学是李其松教授生命延伸的要害。而整个医治进程彻底忽视了患者自己的生计质量。
汤钊猷院士以为,怎么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激起机体的本身修正才能,这是现代医学需求考虑的问题。
西医技能+中医理念=新医学
在汤院士看来,西医在微观、部分方面远胜于中医,而中医在全体“观上”胜于西医,所以中西医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相互扬长避短,就像电脑和软件的联系——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所以他以为,西医技能加上中医理念,能成为新医学的中心。
发生在汤院士身边亲人们的实在病例,更让他深信这些个案虽是偶尔,也蕴藏着某种必定。“有效果,我想一定有它的科学布景。《孙子兵法》说‘不战而屈人之兵’,看来削减侵入性治疗是或许的,并且或许是医学久远的发展方向。中心问题,便是要处理好部分和全体的问题。部分和全体、微观和微观能否互补,便是咱们需求探究的中西医结合。”
汤院士指出,创我国新医学需分两步走:
第一阶段洋为中用,力求逾越。由于大都西医没学过中医,不理解中医,经过学习西方,洋为中用,再加上中医的理念,或许是第一阶段的要点。
我国新医学第二步,便是中西医结合,扬长避短。在这个进程中,要防止废医存药(只以为中药有用而忘记了中医更为重要)。而中西医结合不同于中西医并用,从前有过经验,上世纪60年代大剂量化疗,加上中医的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成果患者死得更快了,后来变成西医用化疗攻,中医用中药来补,显着提高了效果。
汤院士表明,这一阶段还需求处理许多具体问题,像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中西医结合的渠道、中西医结合的点评规范。西医着重无瘤生计,中医着重带瘤生计,假如带瘤生计需求循证医学,需求处理合理的模型问题、点评规范问题。
汤院士身为西医院士,却活跃推重中西医结合打动了发布会上的每一个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隶属龙华医院中西医结合乳腺病科主任秦悦农就表明:“其实中医、西医是相通的,中医也好、西医也好,终究寻求两大方针,一是生计率,二是日子质量。”
今日,发起精准医疗的一起,MDT(多学科治疗)也被广泛承受,秦悦农说:“由于全体观念越来越家喻户晓,汤院士总结到了一个更高的理论高度。”
觉得美观,请点这里
↓↓↓↓